-
“佔領國會山”背後:一天三種“政變企圖”
一直以來,外界總有人覺得美國的制度是非常具有韌性的,甚至如果選出來一個非常糟糕的總統,最終結果並不會太壞。而1月6日發生在華盛頓的事件告訴我們,事情並非如此。值得指出的是,當天美國可能經歷了三次不同層面的政變企圖……[全文]
-
《外國公司問責法》,也許反而為中國股市做嫁衣
法案包含的“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的相關描述其實也暗示了條款制定者的心虛。很顯然,這個時間線的設計告訴我們,美國政客們也並不希望法案裏的相關條款措施會最終被付諸實踐。現在特朗普及共和黨已經沒了後顧之憂 ——反正出現爛攤子也是拜登的爛攤子。[全文]
-
備戰2024的特朗普,正在佈局?
特朗普不僅將會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持續給拜登製造麻煩,讓拜登不會舒服愉悦地過渡,他也同時會在未來數年持續不斷干擾拜登的執政與對議題的推進。而另一邊,拜登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執政理念和風格,會試圖更為理智地面對中美之間的競合關係關係。[全文]
-
選舉可能還遠未結束
目前為止,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雙方都已經不可能大勝,最終勝者的優勢恐怕會較小。拜登給予高度期待的“陽光帶”除了亞利桑那外其他已經希望不大,所以焦點都會回到“鐵鏽帶”拜登是否能重新奪回藍牆。[全文]
-
拜登一句話,特朗普愣了
特朗普在這場辯論上策略很明確,他向拜登不斷指出:你是典型的政客,你在奧巴馬政府八年都沒做成,你現在才來説要做着做那,當時怎麼不做?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好,但拜登的回答十分驚豔。[全文]
-
特朗普為何此時解密“通俄門”材料?
整個線條梳理一下,可以理解為是:特朗普引用自己的手下引用的奧巴馬手下引用的俄羅斯報告裏引用的對希拉里的描述。歸根結底,這是俄羅斯報告裏的內容,被披上了美國情報部門的外衣。連特朗普自己的顧問們都警告説,這很可能是來自俄羅斯的誤導信息。[全文]
-
新冠會成為特朗普的“助攻”嗎?
特朗普在確診前幾個小時還在給選民畫餅,説“新冠疫情的結束就在眼前”。他的確診,瞬間讓美國本來可能已經使人麻木的700多萬確診和20多萬死亡的案例變得更為真實。[全文]
-
第一場辯論:拜登民調勝出,美國人民完敗
辯論對雙方都很重要,但實際上還沒做出決定的選民已經很少,對選舉結果的影響不會很大。對有些人來説,期望值很低的拜登只要從頭到尾説人話、不睡着,可能就算贏了。多家媒體對觀眾的統計顯示拜登明顯勝出,但也顯示出美國民眾對辯論混亂的不滿,實際結果是:美國人民完敗。[全文]
-
應對美方打壓,TikTok、微信需要各個擊破
近幾個月來,除了華為,特朗普政府也開始了對其他中國公司和軟件的“極限施壓”。不過,我們必須瞭解到美國對它們的打壓並非出自同一原因。搞清所有打壓事件背後的邏輯才能幫助我們找到破解之道。[全文]
-
推遲大選?就是為了搞個大新聞,掩蓋幾個爛攤子
這四件大事都發生在特朗普發推前的24個小時內,任何一項都可能引領新的新聞週期,且對特朗普十分不利,這讓特朗普在此時搞個大新聞的動機尤為明顯。[全文]
-
距美國大選還剩100天,但疫情之下投票成了問題
這幾個月來,隨着疫情的不斷升温以及處理種族衝突的不力,特朗普的民調逐漸落後於拜登。不過,距離大選還有100天,現在斷定誰輸誰贏還為時過早。除了仍舊無法控制的新冠疫情之外,還有眾多因素或將影響選情走勢。[全文]
-
美國為何此時對留學生下重手?
留學生支付學費又有吃喝開銷,僅2018年一年,就為美國的經濟貢獻了450億美元。別看僅僅佔GDP總量的0.2%,但這些錢可能維繫着相當多基層社區的繁榮。特朗普口口聲聲要縮小貿易逆差,有這麼一羣人帶着錢來買美國的商品和服務,為什麼反倒對他們下手呢?[全文]
-
如果被殺的是一個華人,會有這麼多抗議嗎?
黑人受歧視、美國存在結構性的種族問題並不代表他們在美國的政治實力很弱。美國非裔人口占12.6%,在國會里有9.7%的議員;亞裔佔總人口4.8%,卻只有1.1%的國會議員。拿巴西做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個黑人佔51%的國度,黑人議員只有8.5%。[全文]
-
想複製特朗普的“局外人”模式,桑德斯恐怕打錯算盤
民主黨的實際結構可能並不像媒體包裝的那樣已經由激進派主導。激進派往往是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具有強大的話語權,但社交媒體也容易讓候選人造成支持者鋪天蓋地的錯覺。真正下到基層,真正分析民主黨選民結構,也許拜登比桑德斯更符合選民的意識形態。[全文]
-
是時候該給特朗普上一堂經濟課了
加徵關税其實對是美國內部利益再分配的過程——從消費者身上轉移到政府和部分企業;將關税提升僅僅“翻譯”成中方受到更大損失,似乎是在鼓勵特朗普繼續將此視為有效手段。既然我們知道關税手段無效,就應該用行動給他上一課,這也是我們脱離戰術走向戰略的大好契機。[全文]
-
亞馬遜如何敗給美國“社會主義”
這些年輕人最看不慣亞馬遜這樣的大公司,看不慣貝索斯這樣的世界首富,看不慣紐約政府忍氣吞聲為了滿足亞馬遜和貝索斯而給出的上至30億美元的政策優惠。青年領軍人物科爾特斯又正好是紐約議員,所以毫不猶豫地站出來阻撓亞馬遜落地紐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