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河西媒體人,譯有《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
-
“愛一個人要像愛祖國愛山川愛河流”,放到幾十年前,或幾十年後來看,《致青春》裏只有這句台詞真正感人,但放在當下的中國,你需要冒着矯揉造作的風險才能義正言辭地説出這句台詞。
閲讀 -
影評人面對這樣的電影也很無能為力,因為不論你豎大拇指還是豎中指,都絲毫無法撼動他的票房。你用拜金主義也好、消費主義也好、物化女性也好等等五花八門的批評語言去批評《小時代》一樣,任憑你高槍大炮,粉絲們只有一句話:so what?
閲讀 -
海德伍德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披頭士在前蘇聯的接受史,核心的問題意識是音樂與政治的關係:讓我甚感興趣的是在支撐這七十年的對立的各種因素當中,流行音樂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到最後音樂是如何改變了蘇聯,改變了全世界。
閲讀 -
相比知識分子氣息濃厚的羅大佑,黃安顯然有更多下層的生活經驗,而且在呈現下層主體的經驗之時,黃安並沒有台式苦情歌的色彩,相反,他不帶悲情地、富於幽默地呈現不卑不亢地草木人生。在黃半仙、黃大嘴之前,黃安的綽號是“台灣工人皇帝”。
閲讀 -
戴着口罩長跑的中產階級確實是有他們自己的政治訴求和政治自覺的,歸根結底,個人即政治,身體即政治。再搭配流行的弱者的武器的説辭,把自己置於安全地帶,活在個人解放的幻覺裏。個人層級的解放如何匯聚成社會進步?這究竟是在動手術還是塗口紅?這到底是左派的天真爛漫還是右派的保守曖昧?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