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上《國家寶藏》的王貞儀,是當時“才女”無奈的縮影
明清時期才女輩出,突出表現在女性作家羣體的驟增。根據當代學者的統計,曾留下過著作的女作家,從秦漢到南北朝共有33人,唐五代共有22人,兩宋遼金46人,元代16人,明代則有二百餘人,清代更是超過了三千六百人。[全文]
-
朝貢,只是明朝在賠本賺吆喝嗎?
人們審視朝貢體系,很容易產生嘲諷的情緒,認為這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夢境,而以中國為中心,建立一套國際秩序更是不自量力的幻想。同樣是以某一國為中心,殖民時代的“日不落帝國”與霸權主義世界觀下的美國,卻很少受到人們的嘲笑與蔑視。[全文]
-
漢服竊取了韓服的設計?某些人的反“事大”情懷又來了
近日,一則有關漢服和韓服的社會文化新聞引起了不少媒體的關注。韓國人説中國人竊取了韓服的設計,漢服實際起源於韓服。其實,這一類“什麼都是韓國的”新聞,早已見怪不怪,以至於有這樣的段子:“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韓國人的。”[全文]
-
明朝的人口統計,為何如此離譜?
清朝建立後,接收了明代的黃冊,發現明末的數據完全沒有參考價值。甚至於崇禎年間黃冊上的人户姓名居然和洪武年間的一模一樣。最神奇的是,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清朝人居然找到了崇禎二十四年的黃冊。[全文]
-
明清易代對中國歷史走向的影響,真有那麼大?
或許有人會説,明朝若是有精兵強將,照樣可以穩住形勢。很可惜,明朝沒有,至少崇禎年間沒有。明朝有三千多份原始檔案存留於世,其中絕大部分是崇禎年間的兵部檔案。如果哪位喜歡明朝的朋友感興趣,看一看其中的戰報檔案,很可能輕則氣悶,重則胸痛。[全文]
-
我們在新疆看到了大一統,有人卻只在琢磨民族自決
中國邊疆研究的出發點照理應該是從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出發,國內研究更加關注中央對邊地的控制與治理。而在西方世界,邊疆意味着民族意識的覺醒,比如巴爾幹半島的新生國家就是典型。西方視野下的邊疆,天然的帶有反中央、反統一,而且傾向民族獨立的因素。[全文]
-
靠學“格格步”弘揚民族文化,不怕崴了腳嘛……
大清王朝可是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不僅留下了異常豐富的文字史料,還有圖片,甚至是影像。在網絡中,不需要費太大的力氣,就可以找到晚清滿族女子的視頻,手舞足蹈、儀態萬千的“格格步”是否真的存在於歷史中,還是清宮戲的發明創造?答案不言自明。[全文]
-
美醫學期刊封面印清朝官服,這是赤裸裸的針對
最近,在一本具有權威官方性質的美國醫學期刊封面,使用了清朝三品武官的補子圖案。這並非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宣傳,而是通過這個圖案,描述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在當前的環境下,毫無疑問,這又是個影射“中國病毒”的操作。[全文]
-
“豬龍”臉很奇異?在明朝還有人想長這樣呢
今天您可能會嫌棄朱元璋的異相,但這幅長相放在明朝,可絕對不醜,有的是人想長成他這樣子呢。比如成化年間,有個叫侯得權的遊方僧,就是因為有人誇他面有異相,居然便煽動造反。還有正德年間寧夏安化王朱寘鐇叛亂,也與術士説他相貌奇偉有關。[全文]
-
這部帶着“哈佛光環”的中華帝國史,究竟什麼水平?
這套書刻意輕視主流歷史文獻,似乎是儘可能避免引證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鑑》。四位作者更樂於從文學作品、神話傳説、詩詞歌賦,甚至山水畫作中獲得資料,發現證據。主編卜正明編寫的元明卷,就被不留情面的讀者批評為“志怪小説大集合”。[全文]
-
遊學哈佛,被歐美學生的中國歷史觀驚到了
哈佛大學圖書館購買了主要的中文數據庫,比國內許多高校的電子資源還要齊全,老一輩的漢學專家,如孔飛力教授也非常重視中國同行的研究。然而時至今日,年輕博士生們對中國學界的認識,依舊停留在孔飛力教授時代的水平,這無論如何是難以理解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