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化社會反噬:“台式民主”將亡於蔡英文時代?
貧富分化與其他社會分化形態互相影響,使台灣社會遍佈複雜的社會分歧點,極易成為政治動員的導火索。這是台灣民主化以後公共治理最難於處理的問題,也是各種吸引眼球的政治敏感事件之所以層出不窮的社會根源。[全文]
-
“再嵌自由主義”能拯救美國霸權嗎?
眼前的演講者萊克是美國霸權穩定理論的思想鬥士,也是美國霸權利益的維護者。在他看來,美國面臨的三大國際挑戰,排在首位的就是中國崛起,然後才是朝鮮核問題與國際恐怖主義。當時,萊克的目光望向遠方,彷彿他能穿過這座加州旅館的厚牆看到遙遠的北京,而我則嚴肅地看着他。[全文]
-
蔡英文會被台灣政治摩天輪甩出去嗎
黨派精英們想方設法要“公平分配蛋糕”,但難以滿足的大眾往往會拋棄一個政治明星,捧起另一個政治明星。這是一種缺乏經濟持續增長和整體福利擴張下的自我政治消耗,如果遇到認同矛盾則損耗愈重,沒有贏家,都是輸家。基本上,這就是八年來馬英九和國民黨的執政命運。現在蔡英文一腳踏進這個週期,她能擺脱馬英九的命運模式嗎?[全文]
-
別隻看民進黨執政,要看到台灣的新政治週期
國際選舉政治研究中有一個假説:在階層分化明顯的社會,一人一票的直選制度使得佔多數的下層階層的選民易於寄全部希望於新的政治領導人;而一旦結構化的經濟社會問題短期內難以化解時,則社會潮流往往會大幅轉向,換黨換人遂成為常態。這種社會心態的鐘擺式變動及其促成的政治週期理論假説,在今天的台灣成為了現實,不過未必是一件好事。[全文]
-
數據告訴你台灣“民意”到底什麼樣
本文利用台灣調研數據分析影響社會變遷的重要變量,指出台灣新世代社會運動的形成及其結構特徵,是三十多年來認同問題不斷積累和貧富分化及階級意識崛起背景下的產物。在認同政治維度與階級政治維度的相互作用下,兩岸經濟關係和台灣公共政策緊密交織,型塑出新的社會運動形態。[全文]
-
向中國學習如何避開修昔底德陷阱
近年來中美關係的緊張很少反映在地緣政治和軍事上的“硬衝突”,而主要體現在以宏觀經濟項目為核心的地緣戰略競爭。這場重量級較量,可謂“重劍無鋒”,注重的不是一時一地之得失,而是大戰略之博弈。圍繞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之博弈,牽動歐亞兩大洲30多國,就是這重要體現。[全文]
-
來看看蔡英文這個黨有沒有希望了
今天台灣的民進黨,和1990年代英國的工黨有一些相似之處。蔡英文能否成為台灣的布萊爾呢?無疑,兩岸政策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目前最大的短板,也是邁向執政的“最後一里路”。[全文]
-
台灣激進主義的根源
在台灣反服貿運動中,為什麼可能因兩岸服貿而直接受損的服務業勞工僱員隊伍沒有站出來,反而是正在準備大學期中考的少男少女們在前衝鋒呢?這就要回歸到台灣社會變遷的一個獨特現象——缺少穩定的階級認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