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點 | Opinion more
-
短短70年,消滅存在至少3000年的瘟疫,中國怎麼做到的?
因為瘧疾,居然產生了五個諾貝爾獎,這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傳染病。值得自豪的是,中國科學家沒有缺席。但是,僅有科學是不足以消滅瘧疾的,還必須有高效組織和強大社區動員、透明通報和定點精準防控,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全文]
-
中國摘掉乙肝大國帽子?還是進行時,但肯定能辦到
“中國摘掉乙肝大國帽子”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完全可以和“中國人不再是東亞病夫”媲美。有意思的是,陶醫生查遍所有新聞,沒有找到哪個發言人明確説出這句話,這句話的出處只是“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全文]
-
主流醫學變風向?中醫藥有個大機遇?
最近,醫學界已討論多年的“真實世界研究”終於漸漸進入民間醫學愛好者的視野,有些中醫愛好者“恍然大悟”:似乎“真實世界研究”可以為中醫藥“背書”?“真實世界研究”的推廣,確實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但如何用好這個工具,並不簡單。[全文]
-
大量真實案例可以證明療效嗎?
抗生素治療感冒,試1億次,都會“有效”;但只要雙盲對照一次,都能照出其“無效”的原形。沒有經過盲法和對照檢驗的“真實案例”,數量再大,哪怕5000年、1億例、100%的參與率,也證明不了療效。[全文]
-
中西醫學都有“大轉折”,但選擇有何不同
杉田玄白抓住了“轉折”,扭轉了日本醫學的根本方向;而王清任只是在醫學界掀起了一點漣漪而已,沒有任何後續。中醫的真正轉折要到晚王清任一百年的惲鐵樵。他選擇對中醫經典理論進行根本“解構”,他重新定義了中醫臟腑和經絡的解剖學意義。[全文]
-
心臟,弓箭……這是一則信息量很大的新聞
近日,廣西一名男子突然被家中弩箭“一箭穿心”,卻未能傷及性命,這則新聞報道卻留下很多疑點。記者不僅沒有采訪醫生科普一下心臟的解剖位置,解答為什麼能夠撿回一條命,也沒有把國家關於弩的管理法規搞明白。[全文]
-
鍾南山領銜的連花清瘟論文,到底説了些啥
鍾南山領銜的關於連花清瘟膠囊的論文,最近正式發表了,不妨把每一部分都好好學習一下。另外,再討論下一些熱點問題,比如:連花清瘟能有多大作用?連花清瘟的應用是否不講辨證?鍾南山的研究是否存在“廢醫驗藥”的嫌疑?研究人員與製造商以嶺藥業是何關係?[全文]
-
某些科學家寧可無藥也反對用中醫藥,是何邏輯?
有些科學家抱着寧肯無藥治療也反對運用中醫藥進行治療的態度,認為那不科學,結果在等待科學還結果出來之前,很多病人除了支持療法、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吸氧以外,沒有別的治療藥物,豈非白白等死?[全文]
-
牛尿啤酒都有人吹,誰能幫中藥脱穎而出?
新冠病毒輕症多,自愈多,真要用上什麼牛尿、啤酒,“治癒率”那也是槓槓的啊。你説你治癒多?大家“治癒”比例都很高。你説你見效快,喝牛尿、喝啤酒的人裏,也能找到自愈快的案例。中藥如何脱穎而出?還得靠老朋友——現代統計學。[全文]
-
鍾南山都説連花清瘟有效,瑞典人為什麼敢説不
鍾南山説連花清瘟對“輕症和普通的”新冠患者有效,可瑞典人不讓這藥過海關,説它無效,甚至説裏面“只有薄荷醇”。這把我逗樂了,我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一般不會笑,除非忍不住。如果裏面只有薄荷醇,咱怎麼不叫薄荷清瘟?這事確實有點過於離譜。[全文]
-
70年來,“預防為主”這個緊箍咒,為何總在失靈?
有一個問題是,現有的疾控中心硬件改善了,經費也比以前充裕了,是否意味着實現了預防為主?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忽略羣體,只對個體干預;忽略預防,只注重臨牀診療,終將付出沉重代價。我們已經在非典中付出了一次沉重代價,而這次的代價肯定還會更大。[全文]
-
該不該戴口罩,美國人100年前就吵了起來
在美國眾多城市中,如舊金山實施了強制口罩法的城市可以説是寥寥無幾。不只是州政府不支持,聯邦政府也在背後使絆子。1919年1月的一份致美國公民的公開信,可以説是民間反對理由的集大成者:驚嚇人民、口罩致病、聞起來臭、導致腐敗、阻止移民、延遲結婚……[全文]
-
今天醫生們所做的事,會有多少被證明有效?
在醫療行業中,很多人因臨牀試驗的興起而感覺受到了威脅。這些人説,臨牀試驗不能代替病人與醫生之間豐富複雜的互動。但其實沒人説過它能夠替代或者應當替代。它們能提升你進行決策的能力,卻不等於要否認決策的重要性。[全文]
-
為什麼病毒性肺炎這麼難治
多數細菌具有獨立的營養代謝系統,可以獨立生存,它不必非要侵入細胞內。但病毒不同了,它要的不僅是“營養”。所有的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所以只能侵入其他物種的細胞內,藉助其他物種的細胞加工遺傳物質,加工蛋白,不停地繁衍出下一代的病毒。[全文]
-
疫苗,到底是怎麼來的?
接種牛痘預防天花是偶然的發現。但是狂犬病疫苗的出現,證明人類第一次掌握了疫苗的原理,這給以後研發疫苗提供了可以複製的思路。巴斯德開啓了一個用科學的、可以複製的方法主動預防傳染病的新時代。[全文]
-
抗擊新冠病毒,傳統醫學理應有自己的位置
現在對抗新冠病毒剛有點經驗,即使有些療法的比較,但肯定也是粗糙的,在報道中隨意説傳統醫學的“優勢”,有可能造成誤導。想更好發揮傳統醫學的作用,就要對其在疫情防治中的地位有清晰、合理、客觀的認識。不要像非典那樣,若干年後變成“中醫黑”“中醫粉”之間脱離實情的戰場。[全文]
-
我編了30年順口溜,就是想用老百姓都能聽懂的話做科普
我們公共衞生學院的老師帶着學生去農村做入户調查,結果發現只有百分之十幾的人知道,3.8%的人會配置。一問情況,村民就説,大夫,40克糖咋量,8克鹽咋量,1升水咋量?我們這才有所反思,科學未必就可行,脱離實際難實踐。[全文]
-
草藥、藥酒、心理學,美洲傳統醫學有沒有讓你“眼熟”?
北美人過去大量將草藥和其他植物用作藥材,其中一些還被現代醫生所採納。咀嚼柳樹皮或者葉子,或者用其煮水,都是治療從頭痛到關節僵硬等各種疼痛的方法。柳樹皮中含有乙酰水楊酸或水楊酸,是阿司匹林發揮止痛、消炎、解熱等作用的活性成分。[全文]
-
吉喆辭世,可能是寫在基因裏的悲劇
CBA前任大前鋒吉喆因罹患肺癌去世。33歲作為籃球運動員而言絕對是黃金年齡。體能、技術和經驗都達到了最佳狀態。而且有着多年來系統化的體能訓練、合理的營養膳食以及球隊嚴格的戒煙限酒要求,那麼,吉喆為何會死於肺癌這個“老年病”呢?[全文]
-
誰文明,誰野蠻?中醫在美國曾吸引大批中產白人女性
在中西思想交流史上,近代中醫反擊“文明劣勢論”這一議題曾被學界忽視,在“進步時代”的美國,工業科技的進步帶來的一系列副作用也隨之顯現。中醫抓住了“人道主義”這一論題,倡導關愛患者情感,並且中醫還推動了美國女權主義的發展。[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三部門:試點中醫學九年制人才培養
-
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上升到40.5%,與發達國家還有兩方面差距
-
鍾南山:中國第一批疫苗要公佈了
-
世衞:新冠病毒變異速度比流感慢
-
明年有望啓動三期臨牀,中國艾滋病疫苗“勝算”幾何?
-
甲癬藥竟混入睡眠誘導劑,日本1人服用後死亡
-
中國已正式向WHO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
-
安徽高校獲人類凍卵技術新突破:抑制凍融中低温損傷
-
醫用鈷-60放射源實現國產化,伽瑪刀裝上“中國芯”
-
均價從1.3萬到700元 冠脈支架為何價格能降那麼多
-
丹麥將撲殺1700萬隻水貂,世衞組織官員:小心謹慎總比後悔好
-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在美啓動3期臨牀試驗
-
山西財大現諾如病毒感染:學生稱校醫院已住滿
-
韓國首現“兒童怪病”,世衞組織推測與新冠病毒有關
-
國家衞健委:擬重構傳染病疫情信息公佈制度
-
中國疫苗投產倒計時 生產線調試安裝
-
“蘭州布病事件”關聯羣眾擔憂後遺症,專家:及時治療可治癒
-
武漢大學、華中科大醫學專業投檔線雙雙提高
-
文在寅向韓醫協“低頭”:放棄擴大醫科類院校招生
-
美國已開始實施“羣體免疫”?
-
-
· 醫學 ·
-
專家研究了金銀潭52名危重症患者,發現什麼共同點?
-
日本怎麼治新冠病毒感染?他們也用到了抗艾滋病藥物
-
女子聚餐被感染,再次參加祈福活動致25人確診
-
一夜被搶到脱銷的雙黃連 真的有用嗎
-
韓國遊客在滬隔離,每日泡菜辣醬送上門
-
武漢部分醫院仍然喊渴:民間資助僅少數符合醫用標準
-
106萬!這項疫情專項募捐已有超七千人次捐款
-
非常時刻《瘟疫公司》在線人數創新高,開發者:只是遊戲
-
口罩斷貨、漲價?廠家、電商、物流的這波操作必須頂!
-
網友呼籲戴口罩播新聞:這樣才有足夠的震撼力
-
醫護人員齊聲高喊:武漢必勝!
-
武漢母親成功勸退三波想回家的人:我們也不應該出去
-
日本病毒專家:不排除既存藥物有治療效果
-
世衞組織:10張圖幫你降低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
-
女演員在SPA店拔火罐,被嚴重燒傷
-
92名兒童被三伏貼灼傷 江西衞健委組織調查
-
後事準備到一半,家人跪地痛哭,老人卻突然“復活”…
-
吳彥祖:我上個月差點死了
-
女童打狂犬疫苗後死亡?專家:屬偶合症 與疫苗無關
-
“我要餓死腫瘤!”七旬老人暴瘦50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