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實際經濟發展水平,比GDP體現出來的更高嗎?
GDP在衡量諸如抗生素和高鐵這類創新帶來的貢獻時,往往無能為力。GDP更高的經濟體會擁有更多應對疫情的資源,但是GDP無法衡量政府在危機時期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盡職程度。[全文]
-
印度前40年的田園經濟政策,製造瞭如今的莫迪狂熱
過去幾十年內,發展經濟從未被印度政府優先提上議程。領導印度獨立運動並使印度脱離英國殖民統治的聖雄甘地,一心向往鄉野生活。因此,即使印度獨立後,甘地的這些觀點依舊影響着印度國策的制定,舉國上下都對貧困生活抱持一種崇敬的態度。[全文]
-
TPP不帶中國玩,中國就不玩了嗎?
中國加入TPP的門檻可能沒想象中那麼高。像越南等其他國家也是TPP成員。越南也是一黨專政,其國企更是嬌養得過分。此外,越南對知識產權同樣漫不經心。若中國加入,TPP才真的像是一份高瞻遠矚的貿易協定——儘管它的倡導者們假裝説它一直都是。[全文]
-
亞投行尚未出手就已打敗西方模式
亞投行的反對者們小聲非議,稱其將資助獨裁政權、攫奪資源、破壞環境、踐踏人權。(西方領導的國際機構自然從沒幹過這樣的勾當。)然而,亞投行的表現可能會使種種抹黑變得十分荒謬。[全文]
-
中國站上世界之巔了嗎?別怕
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或將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對此,《金融時報》兩位專欄作家就“站在世界巔峯的中國”一題分別撰文。“中國崛起已經改變了世界。中國對世界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如果美國治理得當,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大國想要像美國那樣影響世界,那還得等待很長一段時間。”[全文]
-
改革停滯,台灣能克服內部危機麼?
超低生育率、頂尖人才流向大陸或美國、10年來不增反降的實際工資水平,台灣的經濟增長水平在擁有了公民社會、先進技術與和平環境後反而位列亞洲末流。台灣最大溶劑製造商李長榮化學工業董事長李謀偉的話道出了許多實業家的心聲。他説,改革已陷入停滯,政府仍然過於官僚。[全文]
-
希拉里指桑罵槐 借“民主”批中國
本週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可謂風頭出盡:她發表了針對中國的長篇大論,居然沒有提到“中國”兩字。不過雖然她沒有點中國的名,但她的講話中提及“民主”這個詞卻多達48次。 希拉里有理有據地反駁了民主“與亞洲價值格格不入”的論調,韓國和台灣地區健康的民主體制均可為證。就在本週,韓國前獨裁者朴正熙之女朴槿惠宣佈參加總統選舉。 希拉里可以——而且應該——報以更加温和微妙的態度.獨裁和民主體制並非那麼黑白分明一刀切,下次她應該直接提出對中國的看法和意見,不要指桑罵槐。[全文]
-
亞洲人口紅利的結束
良好的人口結構可能是經濟高增長的前提條件之一,但並不是充分條件。在1970年代,拉丁美洲的國家擁有與東南亞國家類似的人口結構,但前者增速遠遠落後於後者。經濟高增長至少需要一個靠譜的政府,能夠讓人民相信自己的儲蓄不會被沒收或被高通脹侵蝕。當人口結構變得不那麼有利時,那些國家必須依賴生產力的提高來保持增長。如果擁有有利人口結構的國家不能很好的利用,那麼剩下的國家就無需恐慌。中國新增勞動力人口增速將很快開始放緩。但其農村仍有數以千萬計的潛在勞動力。亞洲已經習慣了在人口東風下增長。對於許多國家而言,風向就要變了。 [全文]
-
戴維•皮林:中國增長仍有空間
從某些方面看,如今的情況就好像是回到了2008年秋天。不過中國在促進經濟增長時依然不缺乏“火力”,尤其是在令人擔憂的領導層換屆之年,中國非常需要經濟增長。中國的預算赤字微不足道,同時中央政府的債務僅為GDP的25%,即便因新的刺激計劃增加一倍,也將依然處於可控水平。中國在今後幾年也許仍可以維持低效率的支出。即便它的投入沒有換來足夠的回報,也依然存在進一步增長的充裕空間。[全文]
-
時至今日,中國已從沉睡中醒來。美國如今遭遇了一個勁敵,兩者之間的競爭即便還沒有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但在亞洲已經確確實實地開始了。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所説,亞洲對於美國來説只是地球上的一個地區。而中國就在亞洲,並且一直都在。[全文]
-
戴維•皮林:美國人應學會喜歡人民幣
自2005年6月人民幣首次與美元脱鈎以來,人民幣兑美元匯率已上升30%。鑑於中國的通脹率不斷攀升,人民幣實際升值幅度還要更高。而這並未改變貿易格局,對此我們不應感到奇怪。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日元價值在兩年內幾乎翻了一番,可對日本出口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全文]